从“替民做主”转向“由民做主” 西夏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“双向奔赴”
“以前社区干事自己想办法干,老担心‘好心办坏事’,现在居民们一起商量着来,反而更顺畅。”8月13日,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民生社区党支部书记于红萍的一席话,道出了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带来的变化。从笼式篮球场修建到平房区道路硬化,从电梯管理到垃圾分类点规划,社区通过举行党群议事会、楼栋协商会,让居民诉求直接转化为治理方案,推动社区事务从“社区包办”转向“居民主导”。
民生社区居民议事协商。
在华西社区,面对占道经营、矛盾频发的“老大难”问题,邀请商户、居民召开协商会,由商户推选的“当家人”王怀亮牵头成立合作社,自筹80余万元改造市场。如今,分区明确、秩序井然的新市场,成为“居民定方案、自己抓落实”的鲜活例证。“这种让居民唱主角的治理方式,远比单向管理更有生命力。”华西社区党支部书记牛莉说。
华西社区居民活动。
治理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,决策权也逐步下沉到楼栋单元。翟靖巷社区创新建立自治“四长N员”机制,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网格长,搭配楼栋长、党小组长、单元长,形成党群合力共促治理的格局。此前,地质队家属楼水管堵塞需分摊费用,网格长统筹协调、楼栋长穿针引线、单元长逐户沟通,居民你一言我一语商量出解决方案,难题在协商中迎刃而解。从“自上而下”到“自下而上”,让治理真正贴着民心走。
在书香苑社区,一支由退休老党员、老兵、教师组成的“解困智囊团”,从2021年的60人扩展到近百人。成员们凭借水电维修、法律咨询等特长主动“接单”,成为邻里难题的“破解者”。73岁的王俊智牵头“老兵调解队”化解纠纷30余起,76岁的班淑萍开设“邻里课堂”辅导流动儿童……“银发力量”守护“邻里温度”的场景,让“大家的事大家管”的归属感愈发浓厚。康庄社区“爱心帮帮团”的任文丽,接过患病母亲的志愿服务接力棒,与刘彩霞等40余位志愿者一起,为156位高龄独居老人提供“一对一”帮扶。深夜修水管、日常暖心照料,邻里守望早已融入日常。
星光巷社区“摆摊”议事。
星光巷社区创新“社区合伙人”模式,将辖区商家、能人、共建单位变成“自己人”,医院定期提供义诊,高校开设暑期课堂,非遗传承人带领老人做手工,一系列“双向互动”的自治场景不断涌现。青山巷社区则将目光投向外卖骑手、环卫工人等新就业群体,组建“先锋骑手巡逻队”。骑手们通过“随手拍”上报问题可获“爱心餐券”,实现“治理出效益、参与有回报”。
从“替民做主”到“由民做主”,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作为,从单一输送到双向奔赴,西夏区以党建为红色引擎,成功解锁了基层治理的“幸福密码”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模式,聚焦老旧小区改造、养老服务等民生痛点,拓展自治‘朋友圈’,完善‘积分激励’‘服务兑换’等长效机制,真正实现‘党建有力度、自治有活力、民生有温度’。”西夏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。(宁夏日报记者 张璞)